答问《圆觉》《楞严》真伪
2017年5月2日
许杭庄居士来函密乘佛学会网站,问及一个有趣的问题。他问日本曹洞宗道元禅师,跟他的老师如净禅师谈及《楞严》与《圆觉》是否伪经,认为二经皆伪。
《楞严》甚至含有印度的外道六师义理。他们两位都是高僧,修证亦合禅宗的修证,为什么竟然会否定这两本经呢?
在答问前,先说些题外话。
关于《楞严经》,由于有吕澂居士的《楞严百伪》一书,弄到许多人都对《楞严经》起怀疑,甚至许多僧尼废止楞严咒,俨然伪经之说已成定论,笔者则一直坚持此为真经,现在应该可以证明笔者对了。因为近年有一位日本学者,发现了梵文《楞严经》的贝叶断片,既有梵经发现,那就证明此经并非作假。这位日本学者目前正作整理及研究,准备利用这些梵文贝叶断片,整理出一本新译本,目前尚未发表任何文字。
他的助手是一位中国留学生,跟笔者的弟子杨杰博士是至交,所以透露了一些消息给他,为了守秘,具体情形则完全不肯透露。期以数年,应该会见到他们的研究著作。
《楞严》既能肯定为真,那么,如净跟道元说其为伪,且认为有外道思想,那便显然只是一己的知见,并不能因为他们的议论,就将这本宝贵的佛典否定。
释迦在《法灭尽经》中早已预言,佛法灭尽,《楞严》先灭,如净与道元的观点,恰恰便是佛法灭尽的滥觞。
关于如净的见修,资料不多,但关于道元的见修,则资料相当丰富,因为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禅师,其作品丰富程度,在禅门中可以说为仅有。他的主要思想,是由佛性问题引发,在他的时代,正是日本天台宗广泛弘扬的时代,日本天台宗完全跟汉土天台宗不同,他们的最澄大师,吸收了汉土禅宗、密宗、律宗的教义,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提出「本觉」作为主体,并且决定:
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法性自性身」,此即「本觉佛性」,因此学佛的人不须苦苦修行。
道元很怀疑这个观点,曾多方修学以求认知,但都无定论。由此他便想往汉地得到启示。
道元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西元1223年)来到汉土,于多方参学后,悟到汉土禅宗家常日用,生活即禅的意趣,同时知道禅宗不立文字的宗见。但他对佛性与观修的疑问,却依然未能解决。及至两年之后,他向天童如净禅师求法,如净向他开示,不须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座,因为参禅只是「自他身心脱落」(行者自己身心脱落来见自己本来面目,亦由万法身心脱落来见万法本来面目)。
道元因此悟得:
串习佛道即是串习自己(串习,道元说为惯习);
串习自己即坐忘自己;
坐忘自己便是见证万法;
见证万法即是身心脱落,
自身心脱落、他身心脱落。
顺便说一句,笔者由弟子于鸿坤处得知,他的师祖王乡斋先生创立「大成拳」,拳理便亦是身心脱落,住入中神,无敌无我。足见王老先生实在是由禅法悟出拳道。所以可以说,道家太极、佛家大成。
道元当然会向如净问及佛性。道元提出下列的问题:
正觉是否即是自知,若有自知,是否即是如来?
一切众生是否「无始本有」的如来?
是否知「自觉性智」即是如来?
这三个问题都等于问,一切众生既有佛性,是否还须由观修才能得到正觉、得到觉智?
如净答得非常干脆:
如果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便是自然外道。因为这是将「我」与「我所」看成是佛,这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如净所答,并非否定本觉,他只是说,如果以众生本来是「佛」为借口不作修证,那便是自然外道,将自己的识境看成是佛的智境(将众生的「自性」视为梵性)。那即是说,虽然众生都具有如来法身(佛性、如来藏、法性自性身),但必须观修,令自他身心脱落,才能现证正觉、才能现证佛性(正觉的境界)。
他们对《楞严经》不满意,是因为楞严强调六根圆融,他们不以六根圆融为自他身心脱落,充其量得到「自」而不能及于「他」,那么便还有自他的相对,那便即是有我与我所,所以是自然外道。
对《圆觉经》,释尊在经中说三种观行方便,由三方便建立二十五种观行,虽然不能说为我与我所,但仍然未能到自他身心脱落的境界,因为行者还有追求的目的,是故他们便怀疑此是伪经。
他们对两经的认知,可以由道元所说的见地来理解,道元全部佛学思想,主要建立在《涅槃经》的一句话: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这句话的当然即是「所有众生都有佛性」的意思,而且说这佛性常住,不受心识的影响而变异,可是到了道元手里,他却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应该解读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四个都是名词。这样解读,便可以说为:「众生」即是「悉有」,「悉有」即是「佛性」,至于「一切」便不能说是「佛性」。道元这样来解释,他可能认为即是「不落言说」。
这样一来,于「正当恁么时」(行者现证佛性时),本来只是「悉有」一份的「众生」(因为「悉有」即是万法,所以「众生」便是万法的一份),证入了那个「悉有」(因为自他身心脱落,所以众生可以融为悉有),于悉有时,便现证悉有为佛性。由此可知,所谓自他身心脱落,便是去除了那个「一切」,亦即去除了虚妄分别。
全部理论重心在「悉有」,这很对,因为修证如来法身功德,重点即为「周遍」,周遍法界中一切时空世间,说之为「悉有」亦无不可,可是道元的修证却出了一点问题。
他提出修与证合一,修即是证,证即是修,这个观点不特别,因为这即是「果地修」。果地修与因地修相对,因地修是由成佛的因开始修,修至成佛,果地修则是依成佛的果来起修,修至得佛果。道元的果地修便等于画一个圆圈,起笔那一点与终结的一点重合。
不过,依笔者理解,释迦所说的修证,虽然也是果地修,但却不是画一个圆,而是走螺旋梯,看来似乎是走圆圈,实际上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往上走。 《理趣般若》是这样、《圆觉经》是这样、《楞严经》也同样是这样,甚至在《维摩经》中,诸菩萨说不二,依其所说次第,亦等于是一个圈一个圈地愈走愈高,至维摩无说而说时,便到了螺旋梯的顶层。
将走螺旋梯当成是走圆圈,虽依然是果地修,但却只得一个层次(自他身心脱落),这虽然是一个高的层次,但却忽略了低层次的走圆圈。
释迦在《圆觉经》中说三种观行方便,都由圆觉果地起修,
第一个圈走「止」的境界,有所缘境,行者即止于所缘境中,在这境界,其实已经得自身心脱落(证圆觉的基础)。
第二个圈走「等至」的境界,观察一切法如幻,任一切法如幻生起,这亦是身心脱落,不过是他身心脱落(证圆觉的决定见)。
第三个圈走「禅那」的境界,是将上来两个境界双运,这时若依如净法师的说法,因为禅那的境界,不偏落于止,亦不偏落于等至,是故可说为自他身心脱落。但他们却只见到走三个圆圈,便将他看成是须要脱落的「一切」,而不知于禅那时,已由双运而得到「悉有」。
问者许先生认为「道元吻合上推唐古禅宗修证,也就是其修证无误」,可能许先生是将走一个圆圈便当成是爬螺旋梯的一圈,因为都是圈,步法也相同,所以便认定其修证无误,因为二者圆相相同,这可以向禅宗大德请教,笔者不相信汉土的禅宗大德(更不相信古德)会同意道元禅师的修证理论。
禅宗走螺旋梯是传统,所以才说要破三关,破一个关便是走一段螺旋梯,三段走完才能破最后的牢关,此时同样也可以说是自他身心脱落。
所以笔者并不认为高高地走一个圆圈便三关齐破。如净禅师的观点相信亦不是这样,他只强调坐禅,否定不坐禅而自恃众生都有佛性,未说不须要走螺旋梯。
对许先生的问题,笔者略答如上,请许先生循着笔者所说的脉络来思维研究。笔者年事已高,对否定《圆觉》、《楞严》的说法不想作过多的讨论,因为精神所限,只能说,否定的人是以他们的理解来否定,所以错的是他们的理解,并不是佛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