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女士在中秋那天,发表了几首旧体诗,并且似乎很有感慨,在诗后说了几百字的话,为旧体诗之不受时代认可,大抱不平。
这种感慨并不是个别的。因为如今依然有许多写旧体诗的人,打从心底发出寂寞的感觉。
从报章上发表的旧体诗来看,它们虽多是雅集分韵之作,又或是朋从间彼此的唱和,既「集」且「和」,理应殊不寂寞才是,但偶然惆怅无人后继,甚至本身的诗才亦生不逢辰之际,寂寞感当会油然而生,寻且孤冷得有如七月十五的明月。
七月十五的月会这样想,自己只不过比八月十五的月早圆三十日,放射的光芒亦不见得比八月十五的月暗淡,甚至因为人间少了许多香火絪縕的缘故,只应显得光华更炽,但七月十五之夜,却从未见有人焚香膜拜。
然而,此事却只关风俗。由风俗而产生的趋向,无人能够改变。若持此喻论诗,则恰如诗体之必然会受到风气左右一样。当诗的格律成形之初,虽然给写诗的人太多束缚,不如齐梁体的自由,但风气所关,诗人也就不得不去平平仄仄平平仄,并且要讲究对仗的工整理了。这时候,写齐梁体诗的人,当亦会产生被排拒的寂寞。
再把眼光扩大,则何只诗体是这样,书体与画风,亦无不受时代风气局限。时代接受这个,排拒那个,并不能由少数人予以转移。因此笔者觉得,以李素女士的才华,坚持写旧体诗便只是一种凡牺牲。社会不会因诗人那种十步之内,以血荐诗的精神所感动,突然认可旧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诗。
笔者也是个浸淫过旧诗词的人,故自问颇了解李素女士的心理。这番话,说得坦白,抑且说的时候心情亦很沉重,想李女士不会以为是故意跟她冲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