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一项重要因素──人与自然的离合
如果将国画作历史方面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一定要经过一番乱世,然后才能产生一批划时代的画家。
「荆关董巨」,是山水画划时代的画家,他们产生于五代,五代自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混乱时代,也是外族势力占据中原土地的第一声。
元四大家,也是山水画的划时代画家。元代恰恰是汉人的历劫时代,元人将人分九等,汉人列名最低,可是元人却仰慕汉族文化,皇室带头汉化,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然而就在这矛盾当中,元代的文艺却充满生机,元曲以及山水画,便是文艺领域的两大奇葩。
清代的四僧,是第三批划时代的画家。他们的出现,也经过长时期世变的酝酿,由明末的动乱,到异族入侵,这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岁月,由是始栽培出四僧出来,其中的道济,更是四僧的翘楚,读他的画,时时会感染到一种牢骚与痛苦,有如读屈原的《离骚》。
所以笔者时时觉得,太平岁月其实并不利于文学艺术。文艺在太平时,往往会流为装饰与点缀,一如现在香港一些建筑物的装饰,十分欠缺动人感人的力量,而世变却反而是培育文艺奇葩的主要因素。文艺由血泪栽培而成。代价可谓沉重。
国画还有一个特殊现象,便是遁世思想往往成为主流。但这遁世思想却并非消极的遗弃人世,它只是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反抗现实的一股情绪,因此表现为人与自然法则的离合关系。
这股情绪,可以说,完全是道家思想,渗杂了一些禅宗思想。
道家修炼的主导思想,是逆自然法则而修。人寿有限,这是自然法则,他们要长生不老,那便是对自然法则的反抗;人必须男女交配然后结胎,这是自然法则,他们却要结灵胎于自己身中,所以提出「精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理论,这便是对自然法则的挑战。
所以由道家思想影响到山水画,我们便也可以见到,山水画家其实是处处打破自己规律。山水画有「平远」、「高远」、「深远」之所谓「三远」,他们其实都是打破自然局限的构图法则。
如果用西方的透视学来看「三远」式的构图,必认为一无是处。近人用「散点透视」来解释「三远」,认为国画依然有透视,只不过焦点可以移动,由每一焦点,形成一个透视画面,通过一组焦点移动,便构成「三远」式的画面了。这个分析虽然可以成立,但却嫌过份机械,而且是后设的,因为画家绝对不会用这移动焦点的方式来写一幅画。
所以笔者的意见是:西洋画家有他们的透视,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套哲学思想,能帮助他们打破自然的局限。当他们观察大自然之时,见到光暗,见到阴影,见到立体,因此就创造出一套完全与自然适应的「透视学」,绘画的时候,也便完全服从于这套法则。
国画则不然,他们所领略的,只是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情绪波动,当人跟自然感到融和或冲突的时候,便带来一股艺术创作的冲动,因此他们写画的时候,便只是写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而不是去描述它的形态细节。因此他们便可以完全不理及阴影,写自己心中的物象。
这种创作过程,其实即是道家的修炼过程。道家由大自然的阴阳起修,可是却反抗自然法则的支配,自己成为一个中心。由此中心开展出一个纯自我中心的阴阳系统,却能跟大自然的阴阳适应,这便是道家的内丹思想精粹,画家的创作,亦恰恰如是,它不是大自然的如实重现,只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自然重现,可是却又不离客观大自然而存在,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融和,因此便根本无须用透视法则来束缚自己。
是故我们如果脱离了文化思想背景来理解国画,往往便容易流为机械。用一切机械方式来诠释国画,都必然有「后设」之弊,因为画家根本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束缚,我们实在不必用工业文明的法则,去解释古人的内心世界。
西洋画坛的「抽象画」出现,是近代的事,那是因为画家受工业文明压迫太甚,因此才会打破物象,算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抗。
从来不会有人想到用「散点透视」之类的机械方式来诠释「现代画」,特别是抽象画,因为知道这是徒劳无功的事。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中国画表面看起来虽是「具象」,但其精神却实在是抽象的。关于这一点,还可以详细一些来谈。
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能出现像西洋近代潮流一样的抽象画,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没有一家是离自然而存在的,儒家的「知天命」、「顺天则」是对大自然法则的服从与尊重,道家虽用「逆修」方法来「夺天地之造化」,反抗自然法则的支配,可是他们却仍然重视大自然的法则;禅宗所追求的,是对大自然法则的领会,一旦开悟,整个心灵便融和于法界,人与自然已经再无分别,因此根本没有儒家「顺天应人」的问题,也没有道家「逆转河车」的做作。然而儒释道三家所建立的系统,无一与自然法则无涉。是故人便不会脱离自然作纯自我的标榜。在这种思潮之下,抽象画只是一番过份自我的做作而已,中国没有培养这种自我做作的文化背景,但却有描述内心世界的绘画。
儒释道皆自然
抽象绘画(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西洋画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三远法
北宋山水画家郭熈总结“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三远”论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画构图中散点透视原理的先河。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由此可见,“三远”即是一种将各种视角(仰视、俯视、平视)所见之自然放在同一幅作品中来表现的透视法,因而被称之为“散点透视”。
三远法的确立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成熟的一个体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