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与文人
加拿大多伦多星岛日报
2008年5月12日
大陆友人来电,说替王亭之找到了两把上好紫砂壸,三杯装,可以日用,亦可以养壸收藏。王亭之问是什么壸,说要保密,留下一份惊喜,问价钱,则曰不必问了,送给亭老当寿礼。如是,更令王亭之忐忑不安,怕礼物太贵重,当不起。
其实王亭之对送壸的三数人亦无贡献,只是他们读经多年,愈读愈乱,王亭之依如来藏思想为他们整理一下,哪那本经应该放在什么层次去理解,观修时又如何配合,如是等等,可是他们却说仿如脱胎换骨云云。送紫砂壸来算是答谢,此礼正合王亭之的心水。
于诸般民间工艺中,紫砂壸堪称为文化因素最深、最精,非一般雕塑可比,更非其余的装饰品可比,因为他跟茶艺配合,竟成双璧,合之则二美,离之则两伤,是故六百年来为文士剧赏,留下许多紫砂壸的佳话。
例如陈曼生,当溧阳县令,却不办公,跑去阳羡(今之宜兴)制壸,由是有「曼生十八式」流传。至于他题壸的壸铭,隽永而深刻,耐人十日思,那即是文人与壸结不解缘的事例。
所以王亭之亦有意长居宜兴,为壸师题壸、画壸,然后留三数十把传给子孙。宜兴风光幽雅,无现代工业污染,兼且物价不贵,更无烟禁,未始非终老之地也。
陶都宜兴
陈鸿寿(1768~1822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书画家、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曾任赣榆代知县、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
其工诗文、书画,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行书峭拔隽雅、分书开张纵横,独步有清一代。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
陈曼生将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融入壶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人壶路线。
https://chenpot.com/tag/%E9%99%88%E6%9B%BC%E7%94%9F
紫砂壸与茶艺
如来藏思想
如来藏是佛家根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