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行记事(二)
到北京昌平第二日晚,「吴门人家」的厨师居然能弄出一围酒席,替笔者添寿,菜式甚为丰富,各位可以欣赏图片,来一次「目食」,先列菜单如下──
冷菜八品:贡品茭白、雪菜腰果、美味鱼脯、话梅鸡爪、苏式糖藕、油扇蘑菇、油爆鲜虾、香辣白菜。
热菜十品、另汤一品:虾仁小饼、芙蓉蟹粉、明月塘片、糯米酥鸭、蜜汁火方、鸡茸干贝球、专诸藏剑鱼、三色蔬菜、荷塘水仙、鱼翅镶蛋。碧螺双贵(汤)。
点心三品:赤豆糊糖粥、乌米饭、松糕。
光看菜单已经令人馋涎欲滴,再看图片,便要听笔者一说菜肴的特色。
笔者当时对座上客说言:品苏州菜如听昆曲,昆曲一字三声,比如「苏」字,并非单纯唱出「sou」这个音,而是先唱「s」,再拉腔唱出「 sou」,然后再曼声唱「ou」韵,是故甚有层次。
可惜如今的听众已不耐烦,所以十三亿人只剩下一个白先勇。吃「吴门人家」的苏菜等于听昆曲,须要吃出他的层次,因为他泡制菜式完全讲究「入味」,是即味道渗入作料之中。一只虾、一块肉、一根菜,吃到的不只是调味料的味,另外还有味道渗入虾中、肉中、菜中。许多人说,苏州菜只是甜,那便是只吃到调味料,根本没吃到煨入作料中的味道,以及作料的本味,如果细细品尝,那就可以吃出层次。有如欣赏昆曲,听出声韵的层次,有层次才能说是有味道。倘如只吃到调味料的味,那便完全辜负了厨师的心血与手宝。
你看,跟笔者合照的两位厨师,相当年青,站在笔者旁边的是张书超,年未四十,但已学艺二十余年,他的老师史俊生比笔者小一岁,如今算是年纪最老的,还未退休的老厨师。他们两师徒主导还原宫庭苏菜苏宴,所以这位厨师虽然说是来北京客串,一切设备都不就手,但弄出来的菜式,却依然保持苏菜层层入味的风范。
在冷菜中,笔者最喜欢吃「贡品茭白」。茭白只是蔬菜,居然味道入心,是故值得欣赏。笔者本来不吃雪菜,但对他的「雪菜腰果」却依然下箸,因为雪菜味很清,不似一般杭州菜,所用的雪菜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霉味。
热菜,「芙蓉蟹粉」绝无油气。油气是一般蟹粉的缺点,防碍了蟹粉的原味,现在吃到的蟹粉虽然用油,却不夺味,相信是所用的油已经过整治,成为蟹油。苏州菜用油讲究,于此即是一例。 「蜜汁火方」,稍厌蜜汁过浓,谁知吃下去,愈吃愈能吃出火方的原味,笔者不禁竖起指头。至于「专诸藏剑鱼」,鱼腹中真的藏有一把宝剑,不过不是用来行剌笔者,而是由厨师献剑添寿,沙老板说:此为寿剑。
点心当然以「赤豆糊糖粥」最好,这是「吴门人家」的名点,并不是一窝赤豆粥那么简单,中间有些很讲究火候的程序,是故此粥已成为他们的秘制。
是晚预席者十余人,很多人是新相识,笔者感谢他们的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