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毫和柔毫
周汝昌先生在《书法》杂志论书,有很多平实中肯的点,但其中有若干论点,笔者认为应该尚有可以商榷的余地。例如谈到用笔,周先生力主用健毫。笔者怀疑,他是针对沈尹默一路的书风而发。在书法界中,沈尹默的影响力很大,但缺点则在于字字求美,由于沈氏用羊毫写字,因而一些用柔毫的习气也就未能免除。后学倘专走沈尹默的路,很容易堕入甜媚。虽然,「学我者死」,此甜媚与沈氏无关,正如写得满纸江湖气与王觉斯无关一样,但为提出警惕起见,周汝昌之提倡用健毫,或者有他的苦心。
然而撇开别有用意一点不谈,笔者却觉得,用柔毫实在比用健毫好。健毫的锋有限制,且笔腹的含墨量少,容易写得偏枯,不若柔毫,倘提腕有力,运腕灵活,很容易便八面出锋,而且写出来的线条亦有含蓄之美。
忽然想到这些,是因为姚礼修的水墨山水立轴,联想到卢子枢先生逝世那年画赠骆晓山兄的一幅水墨山水立轴。
当日笔者在骆氏念旧堂,看到卢子枢先生的那幅作品,即惊赞为他回光反照,聚萃一生精力之作,比起他自己普通水平的作品,简直差几个马位,何止一个马鼻。但若光就线条来说,则子枢先生这幅山水,仍有未及姚礼修之处。这高下的相差虽只一尘,但笔者经过沉思,却认为正是用健毫笔与羊毫笔的分别──卢画用健毫,姚画用羊毫。这样说,惯于用健毫的前辈或不以为然,笔者的意见只供参考。
卢子枢(1900—1978),原名沛森,又名沛霖,以字行,号顾楼、九石山房、不蠹斋主,广东东莞人。广东著名画家、版本目录学家、鉴藏家。曾于1922年与国画界同人于广州组织癸亥合作画社及国画研究会。1931年,应莫伯骥礼聘,卢子枢协助参与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的初编工作,达两年之久。解放后为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会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其山水从四王入手,历元季四大家,“上师董源,局势雄厚,笔法浓淡黑白干湿兼用,骎骎乎古,卓尔不群”。
姚礼修(18781939),字粟若,一字叔约,别署百佛庵主,番禺人。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研究会会员、高等法院书记长、广东法学院院长等。自幼习书,山水师王圆照,花卉仿陈伯阳,苍秀清逸。亦工诗文、书法、篆刻,是广东国画研究会重要成员。广州沦陷后迁居澳门。曾绘《珠湄尘影图册》凡数十幅,为描述粤中文物、文献之巨制。又著有《画学抉微》、《清朝隶品续》等。
骆晓山,字灌之,号骆神。祖籍广州从化。幼年移居香港。香港「八方艺苑」院长,书法篆刻名家。幼承家学,与邓尔雅、简琴斋、邓芬、罗叔重、李凤公、赵少昂、杨善深、丁衍庸、容庚等相交甚笃,常常参与书画界雅聚场合,结识众多书画前辈且深受书画前辈器重,年少时已被一众前辈称为「骆神童」。擅书法,尤以隶书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