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
要谈我的艺术历程,可以先由一管羊毛笔开始。
依古老的风俗,婴孩出世一百日,称为「百晬」,晬是「周岁」、「周时」的意思,这是先秦时代的语言。几十年前广州还保持着这种风俗,婴孩百晬之日,将种种物品摆成一个大圆圈,这些物品有文房四宝、有胭脂水粉、有算盘账簿、有针黹服饰、有食物、有鞋袜……,将婴孩放在这个圆圈当中,大人围观,可是不能作任何暗示,看婴孩自己去抓拿什么事物,由此便判断这婴孩的性格,以及一生发展的趋向。
我在百晬那一天,一手抓起一管羊毛笔,先父绍如公看见,十分高兴,认为这孩子可以承继家族的文化传统。我的曾祖父广楠公,以画水墨牡丹出名,他是广州同文馆的第一任馆长,同文馆即是外语学校,因此他的水墨牡丹曾被介绍到外国;我的叔曾祖广庆公,以书法出名,他在甘州做官,治迹与书法同为时人所敬重;先父绍如公以行草书法出名,广州世家以得其一纸为荣;先七叔少抚公以金石篆刻、以及弹奏古琴驰誉,由于三代都出文人,因此家族很看重这个传统。我这一辈兄弟未见有人有书画金石的天份,所以绍如公看见我拿起一管羊毛笔,便非常开心,立即跟少抚七叔商量,怎样将这婴孩培养成材。
所以,这一管羊毛笔,便决定了笔者一生的兴趣。
还不到三岁,先父和七叔便教笔者执笔、研墨,然后任笔者涂鸦,那时笔者觉得十分开心,这种感受,到如今还记忆犹新。到了五岁,开始临碑帖,还请了佟绍弼先生来教笔者诗词与书法,佟先生是岭南有名的诗人,为「南园后五子」之一,「南园前五子」有一位很有名的诗人,便是柳亚子先生,由此可见佟先生在文化界的地位。
就在五岁那一年,隔山画派大师张纯初先生因常来笔者家中作客,所以时时见到笔者涂鸦,他认为这个小孩用笔得法,顿挫自然,便主动提出要教笔者学画,他当时在广州画坛声誉甚高,在隔山派中他是高剑父先生的师兄,先父当然马上答应,立刻叫笔者斟茶拜师,由此笔者便开始学画生涯。归根究底,还是因为百晬那天抓到一管羊毛笔,如若不然,就不会有跟纯初师学画的机会,因为先父就不会鼓励笔者乱涂鸦。
隔山派由居巢、居廉兄弟开创,因为居氏兄弟居于广州河南隔山乡,所以他们的画派便以「隔山」为名。隔山派影响岭南的画风甚大,一时名人辈出,写画的人无不受其影响。其画法以「撞粉」、「撞水」为特色。
例如「撞粉」,在画花的时候先染色来写花瓣,俟其稍干,再用笔蘸粉,由花瓣上端逆笔撞过去,于是粉与颜色交融,不但鲜艳,而且还有立体的感觉,同时还可以看见笔法。这种画法称为「半工半写」。
至于「撞水」,是用来写枝干和叶瓣,亦是先用颜色和墨来写,俟其稍干,再用笔蘸水,逆锋撞入色墨之中,由此得到质感,还可以表现枝叶的受光。
纯初先生先起初教笔者写双钩。还记得,第一次执笔学画,画的是水仙,纯初先生教导用什么笔法画花,用什么笔法画叶,他很注重运用书法来入画,例如画水仙叶,便有篆书、隶书、行草三种笔法。记得画了一年,亦只画过水仙、菊花、兰花三种,若笔法不依书法的用笔,纯初先生便不高兴。
那时候,先父又教笔者欣赏碑帖,研究名家的用笔和结体。例如李北海的用笔,笔笔过头,亦即是写完一笔,笔锋再兜向上,然后才写第二笔;至于赵孟頫,则从不过头,笔锋倾向于下,因此他写捺刀,必然不成刀形,因为笔锋向下则不成刀。至于结体,便须要欣赏笔画布置的疏密,篆、隶、行、草的结体都不同,先父要教笔者看空白处,即是前人所说的「计白当黑」。佟绍弼先生那时候则教笔者学草书,先学「草歌诀」,然后再欣赏名家的草书,这就能跟张纯初先生所教配合,在钩枝叶时,便懂得如何布置疏密,不须造作,自然就疏密得宜。
到了笔者虚龄九岁时,张纯初先生过世,但那时候已经学晓了画没骨花鸟草虫,七叔少抚公开始介绍笔者和一些前辈认识,都是传统画家,不喜欢隔山派和岭南派的画法,张祥凝先生便叫笔者再学「芥子园」。由此笔者开始涉猎京派和海派的画法,不过没有成就,画画只是画,毫无意境。只有用隶书笔法画藤时,才觉得合意。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到了十六岁,自己觉得书画都无成就,愧对先父。十六岁那年,认识了岭南派第二代画人赵崇正先生,于是跟邬锡华兄一同拜师。赵先生要笔者从头开始,先学素描,于是介绍林荣俊先生教导笔者,学了两年素描,同时学写生,赵先生才开始教画国画。赵先生又带笔者认识一些前辈,他说:你可以不学他们的画法,但一定要认识他们的画法。就这样,总算是认识了宋院、青绿山水、南宗山水、没骨花卉的画法。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还是所谓文人画,只有文人画才能够进入石涛所说的「一画」的境界。
所谓「一画」,即是画人心中突然而起的意境,于心中存此意境时,顺手挥洒,便表达出心中存想的境界,因有境界为主,所以无论画多少画,都只是「一画」。虽然是顺笔挥洒,但由于平时早已习惯了笔法与墨法,所以以笔墨为工具,便能写出独特的境界,前人所谓「画中有诗」,即是画中有诗的境界。能够这样,笔墨便不只能够成象,而且能成诗境。
所以笔者很喜欢看文人画。沈周的山水是文人画,唐伯虎的山水便差一点了,可以这样说,唐伯虎只是画画,沈周才是真正的写意。表现个人风格最强烈的明代画家,是徐青藤,他一生坎坷,可是却成就了他的画境,看他的画有如听「二泉映月」。我听「二泉映月」,觉得所谓「二泉」便是瞎子阿炳心中的一双眼,看徐青藤的画,从笔墨可以看到一个囚徒在越狱,可是这个囚徒,却有无限的自尊,在他眼中,循规蹈矩的世人,其规矩便是他的监狱。
近代画人我最喜欢黄宾虹和潘天寿,他们两人的画有很强烈的对比,但同样都是能写意境的文人画。所以当潘天寿逝世时,笔者立即编成一本他的画册,交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可惜印刷得太坏,错字又多,令笔者愧对「寿者」,但总算是表达笔者对他尊重的一点心意。他们二人的画,对笔者其实影响甚深,其影响不在于貎,而在于神。
在纽约,看到陈白阳的一册牡丹,是真迹,笔者看得也很入神,他的画比徐青藤斯文,这是由于个人际遇有所不同,性格也有所不同,但能写出心境则相同。陈伯阳虽然写的是牡丹,却可以见到他不追求世俗的富贵与华丽,写出来的牡丹依然有文人的气质,这是布衣的自尊,所以不须要华丽,却仍然有自足的气派,人能自足,即是富贵,牡丹的精神在此而不在彼。读过这本画册,笔者的用笔便有所改变,用这笔法,还可以写山水画。
笔者画画,其实只是自我消遣,意到即画,有时修禅定,心中突然出现一个境界,便立即起坐,舞笔弄墨,但求写出心中的觉受,不论画之精拙,这种画不能说是禅意,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宁静下来的心境。
有人说,笔者的画常常有不同的写法,其实不是,只是心中常常有不同的觉受。石涛题画诗有一句:「冷透须眉见小乘」,他是大乘禅师,只因为有一个「冷透须眉」的觉受──即于此时心识不起,心无所缘──因此便将此说为小乘行人的定中境界。所以看石涛的画,也觉得他常常有不同的面目,此即心意之所关。
从学画开始,至今已七十余年,我并不以为自己的画成功,亦不为目前市场画价高企而垂涎,写画长养心灵,自己其实所得已多。画成之后,把画幅贴起来观看,又觉得自己可以与前人为友,有时觉得跟徐青藤、陈白阳相对,有时觉得跟黄宾虹、潘天寿相对,持着茶盏时便很开心。
回想当日百晬时,找起一管羊毛笔,先父以为我的成就在于书画,其实不是,是我的佛学翻译与著作,已出了近七十本书,现在还继续在写,总算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即使不算成就,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纪录,这才是那管羊毛笔的象征。笔者很少举行个展,亦未有出过画册,如今画册得以出版,恐怕亦只是一个纪录而已。有一个学佛五十年的人,画了七十多年的画,这些画居然可以印出来给人观看,这便是一个心路历程的纪录。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彼此交流。
2012年7月30日
谈上师佛学著作
张大千的这件《仿石涛秋山远眺图》,镇角钤有“冷透须眉见小乘”印。
陈白阳,明代花卉画家,姓陈,名道复,号白阳。
陈白阳 花卉 绫本立轴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也是书法家,与白蕉、高二适、李志敏合称“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全国第二届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称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壽繪畫作品精品賞析(共29張圖片)
https://gudongtw.com/25093.html
二泉映月
徐渭(1521—1593)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大画家,有许多名号,其中以“青藤道人”最著名。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红叶题诗仕女图》 立轴画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 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 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靖江王朱守谦十世孙,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明靖江王后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工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语录》。名言有“”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等。 石涛是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博大精深, 充满创造活力。石涛传世的书画作品, 一半以上都是在扬州创作的, 很多人都认为, 他是扬州画派的开山鼻祖。
「一画」的境界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古代艺术教育内容,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始于唐代王维。
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其中也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标榜“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颇有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沈周、唐寅、董其昌、张宏、仇英、徐渭等人,成文人画一脉。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
《芥子园画谱》,又名《芥子园画传》,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部著名画谱,详细介绍了中国画中山水画、梅兰竹菊画以及花鸟虫草绘画的各种技法,其名由来为李渔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
主要作者有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还有诸升等人,主持画传编著的沈心友,是清初著名文士李渔女婿。
芥子园画谱代表著清代前期雕版彩色印刷的高峰。版本学家赵万里先生称之“初印本用开化纸套色精印,绚丽夺目。此书为画学津梁,初学画者多习用之”。
覆刻重刊多次的芥子园画谱,至今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人推崇,近代的中国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此书作为学习范本。
赵崇正(1910.5—1968.5)广东省南海县人。擅长中国画。
自幼好习书,1931年毕业于广州春睡画院。曾在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学西画,后于一九三七年在广州春睡画院拜岭南派高剑父为师,学习国画,经过名师的指点,到四十年代中期,其作品已经比较成熟。尤其解放以后,艺术水平大进,形成以花鸟为主的独具风格,作品有《鸡群》、《水牛》等。在国内外的展出中得到好评。美协广东分会事时,全国美协会员。人物、走兽、花鸟无所不能,解放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
《农村小景》
邬锡华,籍贯广东番禺,清同治年间举人刑部主事邬公燕天之玄孙。邬燕天致仕归田,建宅于本邑南村,今之余荫山房。经精心建造,历时五载始竣工,深藏三山两地,曲桥流水,亭台楼阁,山廊水榭,古树奇花,满园锦绣,雅趣盎然。80年代重修,并列于广东四大名园。然年少负笈省垣,及长,拜师于赵崇正先生门下,醉心于艺,习丹青、绘花卉。具岭南派之画风,是高剑父之第三代再传弟子。
2009年4月29日画展开幕﹐邬锡华(前左)﹐谈锡永(前右)与南村及香港宗亲合照。
张祥凝(1909—1960),号作斋居士,室名“项钟庐”,广东番禺人。广东国画研究会会员,又曾随邓芬、李耀屏等合组天池画社。篆刻学黄士陵、丁敬并上追秦汉。
草歌诀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其书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此外,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李邕(674年-746年),字太和,江夏咸宁(今湖北咸宁市)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唐朝书法家。
李邕《端州石室记》,位于广东肇庆七星岩
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居廉(1828年9月22日-1904年5月5日),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隔山乡人,原籍江苏扬州宝应县,字士刚,号古泉、隔山樵子、罗湖散人,是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国画画家,和其从兄居巢并称“二居”。
他初时学宋光宝和孟丽堂,后吸收各家之长,自成一家。笔法工整,设色妍丽,在继承和发展恽寿平没骨画法基础上,广泛运用了撞水和撞粉法,继承、发展和完善了“居派”艺术。代表作品有《十二分春色》。
居廉对岭南画派的影响十分深远,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均师从居廉。“二居”所创立的十香园成为岭南画派发源之地,当时岭南绘画界八成以上的人都出自十香园门下或是经受过二居绘画艺术的熏陶,在中国美术史上垂名的杰出弟子多达三十余人。二居以革命精神开创的“撞水”、“撞粉”技法被后来者沿袭至今,二居、二高一陈富于创新的革命艺术精神更使得岭南画派开一时风气之先,在中国画坛独领风骚。
高剑父(1879年10月12日—1951年6月22日),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汉族,生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南村员岗乡),杰出的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传统美术的革新者和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