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锐」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亲自看过关良写画。他报导说,关良运笔其实很慢,并不如一般人所想,以为是一挥而就。
这报导很能打破一般人的成见。因为在心目中,我们总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印象,认为「写意画」一定画得快。由是无论画者与欣赏者,都喜欢追求「明锐」的风格。
「明锐」也本来不是不好,石破天惊,兔起鹘落,皆有明锐的成份在内。但明锐之外,却另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骨格。
一根有骨格的线,明锐可,迟涩亦可。所以有黄瘿瓢的风格,亦有华新罗的风格。前一代的人,喜欢华新罗的多,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同今日的社会背景之故。前代人物,走路讲究踏方步,现代人则步步三尺七,可以推倒风,因此自然会把眼光渐渐移向黄瘿瓢。
但问题却正发生在这里了。
由于社会欣赏趣味的转移,一般习画之士,脑子中便只有黄瘿瓢一类线条的印象,而更不屑一顾华新罗。
印象既偏,便连对黄瘿瓢的欣赏也有偏差。 ──譬如说,黄氏的线条善于转折,一如书法中的草书。草书的本质在于使转而不在于点画,所以黄瘿瓢的线条才有可以成立的因素。然而由于欣赏时,只偏于他潦草明锐的一面,学起来自己却不能使转,那就等于用草笔去写楷书,点画之理既亏,又复转折无法,「明锐」便实际上也落空了,徒然只具面目。
前人评艺,喜欢用两三个字来概括一种风格,但却概括得全面,如「沉着痛快」,我想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明锐之笔,固然有痛快的感觉,可是沉着也就不足了。若前人欣赏的眼光和今人同一水平,恐怕他们就只能说「痛快淋漓」。
黄慎(1687-1770),扬州八怪之一。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 (Yǐng) 瓢子、东海布衣、七闽老画师等。福建宁化人,终生布衣。雍正间移居扬 州。
在扬州崇尚创新的艺术氛围感染下,黄慎又开始了书法艺术改革的尝试,弃楷作草,舍钟繇而法二王,远师怀素,近尚明人,并将绘画之长透入书法关钮,于传统狂草书体中别开生面,线条续断、机杼巧妙,歇笔存于字体、笔画之中,计白守黑,疏密相间,一泻千里,自然天放,形成个性鲜明、独标一格的狂草,以崭新的艺术面貌轰动了整个扬州书坛。由此跻身文人画家之列,成为清季艺术巨子,墨迹人多重金争购,一时成拱壁宝藏。譬如《桃花源书画合璧》手卷,作为其晚年精品之一,即曾经多位名家辗转收藏,最终成为国家馆藏的宝贵财富。
颜伯龙 拟华新罗花鸟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30~40年代辗转于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并于名山大川旅行写生,长于中国画、油画。
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关良艺事随谈》、《关良回忆录》。出版《关良京戏人物水墨画》、《关良油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