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论岭南派
自有「岭南派」以来,即使在它声势最鼎盛的时期,艺术界对它的评论,一向都是毁誉参半。
批评它的人,一般只从「东洋气息」着眼,说它轻视了国画的宝贵传统。而赞扬它的人,却从「改革」这一点来着眼,说它为未来的国画创出一条新路。
然而笔者总以为,从「新」「旧」来批评一个流派,根本论据就已模糊。 ──倘恪守传统的就必好,那么唐代的山水模式就将是山水画唯一的模式,何来清湘八大,更何来荆关董巨?倘一革新就必好,那么谁都可以侈言革新,胡搅一起,个个开宗立派,成为一派宗师。
因此问题的症结在于:它究竟改革了传统些什么地方,是把精华改革掉,还是把糟粕改革掉?传统又有什么东西值得保留,而却为创新者所未注意?
倘如从这样的观点来看高剑父的「岭南派」(不包括岭南派第二代的画风),可以说,它最大的缺点,在于「画」而不是「写」。
「写画」跟「画画」是两回事,而是「写」而非「画」,则正是传统的最大优点。
当潘天寿还是「潘天授」的时期,他反对书画同源,主张「画画」,可是后来究竟觉今是而昨非,潜心篆隶,提炼出「方笔」的线条,画的进境亦便立时脱胎换骨。盖能以书法线条入画,则画便有了骨格,一有骨格便纵浓丽亦必不弱不俗。剑父先生有些画,用大量的拖笔,又靠用健毫来拖出「飞白」的效果,看起来便终嫌薄弱,这是不必为亲者讳的。
但徐此之外,岭南派确有许多不可及的地方。画有主题,表达主题有画境,表现画境有技巧,这都是岭南派成功之处。学岭南派,亦正应从这地方着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eZM68xJxc&list=PL54cajc78e_T0Omj9b6GS1ko2O0MEi39q&index=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