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茶、汤、药三品
元明人有三类食品,很容易混淆,曰:「茶」、曰「汤」、曰「药」。照王亭之考究,盖皆由宋人「点菜」的方式变化而来。
宋人饮茶的方式不似唐人,茶中可以放药,亦可以放果品或果仁,所以到了元明两代,便渐渐将有茶叶及香料「点」成的茶专称为「茶」;以花果及果仁点成者,无茶叶,乃专称为「汤」;若以茶叶加香料为末、或和为丸子者,则称为「药」矣。
《水浒》的初本应是元人的著作,看王婆所「点」的茶,颇有茶汤不分的意味;及至《金瓶梅》,乃明人的著作,西门庆常带点香茶在身边,用来嘴嚼则要开口去讨,此则实为「药茶」,或称为「食药」,或简称为「药」。
不妨抄录《易牙遗意》三则,以见三者分别之大概──
「瑞香汤」;山药四両、乌梅一両、甘草一両、丁皮、木香各一钱,为末。
「末茶」:新嫩茶五十両、绿豆、山药各一斤。
「荜澄茄丸」:木香、三赖、蓬术、檀香各一钱;丁皮六钱;姜黄、香附、藿香各三钱二分半;甘松、陈皮五钱二分半;唐术八钱;荜澄茄四両为母。甘草末八両,水发丸。
将三者比较,即可知「汤」等于没有茶叶的「茶」;
「茶」等于没有药的「汤」,而「丸」则为药料之制,盖已经过「香茶」的阶段,再发展到索性有药无茶。
是故广府人的「杏仁茶」,在元代称为「杏汤」,而广府人却偏偏保留着古老的称谓。分别是受南宋遗民的影响,在宋代茶汤不分,这亦可以提供一个证据。
元明人的「食药」,今日似乎已少流传,唯「仁丹」之类仍得其神髓,此盖日人从中国学来的古老文化。
王亭之谈食
出版日期:一九八七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