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言传〉例
〈文言传〉说乾坤二卦之爻,乾卦爻纯阳,坤卦爻纯阴,用此以为全经三百八十四爻之例。由爻变系辞而成占筮,所以爻辞中都有断吉凶、悔吝的辞,此如元亨利贞、无咎、悔亡等语,这些都是〈文言传〉例。因此,便有爻例和辞例的分别。
凡〈文言传〉说乾坤,亦依全《易》之例,说乾即是说阳,说坤即是说阴,或反之,说阳即是说乾,说阴即是说坤。
甲、爻例
1.乾坤会合
〈坤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虞翻说:“坤为理,以乾通坤,故称通理,五正阳位,故曰正位。”
以乾通坤称为通理,就是通天地之道。这是乾坤会合的基本例子。
〈文言传〉说乾九四爻曰:“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这是以乾坤会合说人事的一个例。
〈坤文言〉说:“天地变化,草木蕃。”
虞翻说:“谓阳息坤成泰,天地反,以乾变坤,坤化升,乾万物出震,故天地变化,草木蕃矣。”
这是以乾坤会合说地德的一个例。
〈乾文言〉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虞翻释为:“乾始开通,以阳通阴,故始通。”
这是说乾坤会合通天道的例子。
2.天地交
虞翻释“天地变化”,曰:“谓阳息坤成泰,天地反”。
泰(䷊),坤卦在上,乾卦在下,所以说“天地反”,然而实为乾坤两卦相交(注意:这里是两卦相交,不是阴阳爻交)。
荀爽释坤彖辞“品物咸亨”,曰:“天地交,万物生,故咸亨。”〈文言传〉说天地交,虽只上引一例,但在彖辞中,则如本例者繁多。于说彖辞例时再引,下同。
3.四时
〈乾文言〉:“后天而奉天时”,虞翻说:“
奉,承行。乾四之坤初,成震,震为后也。震春、兑秋、坎冬、离夏,四时象具,故后天而奉天时,谓承天时行顺也。”
这是说大人处事之德。即是乾坤会合而有四时之象,具德的大人即奉四时来应天。后世天人感应之说,即由此而来。
〈乾文言〉又说:“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这是说乾九三的“君子终日乾乾”,说君子临事之德。荀爽释“终日乾乾”为“修辞”,这即是说,君子慎于言,尤其是对下施教化时,还须“修辞立其诚”,令民敬而从。此即为“君子进德修业”。
4.朝夕
〈坤文言〉:“刚爻为朝,柔爻为夕”,此例可通全经。
5.鬼神
〈乾文言〉:“乾神合吉,坤鬼合凶”,这是以乾为神,坤为鬼,此例亦可通全经。
6.纳甲
〈坤文言〉:“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虞翻解释说:“阳息在二,故敬以直内,坤位在外,故义以方外,谓阳见兑丁。”
这即是依纳甲而言。又如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九家易曰:“五者,帝位,震象称乙,是为帝乙。”此亦纳甲例。震纳庚,但震象依坤而来,坤纳乙,所以说“震象称乙”。
7.阳伏阴中
〈坤文言〉:“天地闭,贤人隐”,虞翻解释说:“
谓四,泰反成否,乾称贤人,隐藏坤中,以俭德避难,不荣以禄,故贤人隐矣。”
此说坤卦,初、二、三爻变,成泰(䷊)。反泰即成否(䷋),于泰六四爻阳伏、阴现,所以说是“贤人隐”,贤人指阳。于反成否卦时,泰六四爻一反即成否六三,亦为阳伏阴现,同样是“贤人隐”之象。
此例阳伏阴中,未用“飞伏”来说,下面说“飞伏”时再详。
另有“阳陷阴中”之例,〈文言传〉未说,于说虞翻易例时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