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卦变
荀氏卦变又名“爻之”,即由于爻的往来变动而成卦变。荀爽说卦变非依趋势而言,实就当前卦象究其本源,所以便说一卦由他卦而来,他卦变成此卦,是过去的趋势,此卦则是既成之象。所以,对升降与卦变不加分别,便可能说他“自乱其例”。
所谓卦变,荀氏说为“此本某卦”。此例影响虞翻甚大,难怪虞翻对荀氏尊崇。
卦变所本之卦,其例有三。
一者,谓自乾坤二卦来。
如说谦(),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荀爽注曰:“乾来之坤,故下济,阴去为离,阳来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也。”这即是说谦卦由“乾来之坤”而成,既成则显现为谦卦这个卦象,亦即谦这个卦象以“乾来之坤”为本。
又如解(),彖曰:“天地解而雷雨作。”荀爽注曰:“谓乾坤交通,动而成解卦,坎下震上,故雷雨作也。”此亦说解卦这个卦象之所本,由“乾坤交通”而成此象,荀爽已明说“谓乾坤交通,动而成解卦。”所以虞翻注解卦,即本此而说阴阳升降变动。
又如姤(),彖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荀爽注曰:“谓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也。”这注文说得不直接,所以九家易加以解释,说言:“谓阳起子,运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于巽,既成,转舍于离,坤万物皆盛大,从离出,与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这即是以乾坤二卦的“爻之”而说。乾卦既成,坤阴之二、五位,于是乾卦即成离卦,是即“转舍于离”,“舍”是住的意思。此如前曾说“乾起坎而终于离”。至于说“坤从离出与乾相遇”,则如前所说“坤起于离而终于坎”。
如是三例,皆说其本,实为乾坤二卦。
二者,谓自六子卦来之例,是即所谓六子所生卦。
如屯(),荀爽释其彖辞“动乎险中”,说为“物难在始生,此本坎卦也”。那就是说屯卦由坎卦而来,坎九二降入初位,初六升上二位,由是成屯象,即屯为坎所生卦,因而“动乎险中”,这只是说坎九二之动,非说屯卦之动。因此不能质疑,何以又以阳退为例。
又如蒙(),彖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
荀爽注曰:“此本艮卦也。”这即是说,以艮卦为本,变为蒙卦之象,即蒙为艮所生卦。
李鼎祚补充荀爽之注,作案语曰:“二进居三,三降居二,刚柔得中,故能通发蒙时,令得时中矣,故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是说艮卦的六二进居三位,九三降居二位,由是而蒙象,蒙象二五中正,所以说为刚柔得中。艮变为蒙,依于时义。干宝说言:“蒙于世为八月,于消息为正月卦也,正月之时,阳气上达,故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穉也。”此即说时义。
又如大过(),虞翻说为:“大壮五之初,或兑三之初。”
前者说大过由大壮来,是依消息卦来,说由兑卦来,是依六子卦来。三者,谓自消息卦来之例,是即所谓消息所生卦。
此例繁多,
如需(),虞翻依荀爽例说为“大壮,四之五”。这即是说大壮四爻与五爻交动相之,而成需卦之象。看起来很像是阳升阴降,其实非升降例,升降是大壮卦的事,非说需卦升降,大壮卦爻相之,非依可成中正的趋势而动,不过既动之后,成为需卦之象而已。
如讼(),卦辞曰:“讼有孚。”荀爽注言:“阳来居二,而孚于初,故曰讼有孚矣。”这里未明说讼卦由何卦而来,虞翻据荀爽易例说为:“遯三之二也。”这即是讼卦由遯卦而来,遯卦九三与六二相之而成讼卦。
如贲(),象辞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荀爽注曰:“此本泰卦,谓阴从上来,居乾之中,文饰刚道,交于中和,故亨也,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饰柔道,兼据二阴,故小利有攸往矣。”
这是说泰()上六来居二位,于是九二即往上位,由是而成贲卦,所以说“柔来而文刚”。“柔”指贲六二,原来泰卦下体是乾,六二为柔,文饰乾刚,是故“交于中和”;泰九二往居坤上,是即“刚上而文柔”。此亦似阳升阴降之例,其实非说升降,只是说由泰卦的爻之,变而为贲卦。
三者所言,皆依当前卦象爻象而言。然而非议荀爽的学人,却认为他是“自违其例”。此如上面所说屯卦、蒙卦,批评他的人不加分别,于是质疑,为什么说阳升阴降,于此却说阳降阴升,是则乱例。这驳论即由不明荀爽易例,唯依文取义而来。
因此欲明荀爽易例,须知升降与卦变实为不同之例。升降,依当前卦象而说,说当前卦象所应有的趋势,依趋势而动,则成中正、中和,是即阴阳平衡。由此而说,阳当进而升,阴当退而降,所说为当然之象,非当前之象。说其当然,应如何变,才有阴阳变动之宜与不宜,是故宜则吉,不宜则凶。
卦变则不同,说一卦阴阳变动而成他卦,此一卦之阴阳变动为既成的事实,所以没有当然与不当然,不当变亦已变,所以就可以有阳降阴升的变动。荀爽只是指出这个变动,根本与升降的易例无关,不能说因为有这易例,此一卦即不能变为他卦。
更者,惠栋《易汉学》对荀爽升降之例有所说明,其言曰:
荀慈明论易,以阳在二者当上升坤五,为君;阴在五者当降居乾二,为臣。
盖乾升为坎,坤降为离,成既济定,则六爻得位,乾象所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贞”之道也。
(坎为性,离为命,二者乾坤之游魂也。乾坤变化,坎离不动,各能还其本体,是各正之二也。此说得之京房。)
《左传》史墨论鲁昭公之失民,季氏之得民,云:在易卦,雷来乾曰大壮,天之道,言九二之大夫当升五为君也。
慈明之说有合于古之占法,故仲翔注易,亦与之同。
(王弼泰六四注云:乾乐上复,坤乐下复。此亦升降之义,而弼不言升降。)
惠栋引京房“既济定”之例,说即是升降,又谓王弼亦说升降,由此证明荀爽升降之例有据。
今之批评者说“足以见其说之不可恃”,恐怕亦不以惠栋之说为然。
惠栋又引《左传》筮例,以证明升降之义甚古,此即史墨所说,“九二之大夫当升五为君”,是说大壮()九二变动的趋势宜上升至五位。这个例子甚有说服力,春秋时代的占筮家已有此例,但未成一系统,所以不能因为荀爽有此系统,便说象数不可信。若不明升降之所宜,则于卦辞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