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粥
老友东西居士在《每周经济评论》的「消费与生活」版发表了一篇谈食粥的文章,读之可以解渴。
东西老弟研究广府话煲粥的「煲」字,引陆放翁诗──
心地安平晓梦长,忽闻鱼鼓动修廊。
披衣起坐清赢甚,想像云堂缹粥香。
这首诗是陆放翁在僧寺睡大觉,给和尚召集吃斋的「鱼鼓」惊醒了,醒来觉得肚饿,于是便食指大动,想像云堂的粥香而垂涎。
诗中用「缹粥」一词,东西居士老弟认为可能即是广府话「煲粥」的原字。
他说:「煲字是粤人造出来以配合传统语音的,因本字已失落在时间的汪洋里;若真是缹子,可称寻回原物。」
王亭之为了帮助东西老弟「寻回原物」,所以翻了一点词书。
「缹」字很僻,据「广韵」应读为「缶」,与「煲」字似乎风马牛。
但「集韵」则认为此字与「炰」字通用,查「炰」字,则与「炮」字相通。王亭之于是认为,「煲粥」可能即是「炮粥」,亦即「炰粥」与「缹粥」。
「炮」字古读如「庖」,「庖」与「煲」不过一音之转,大概当年中原音韵传入广府之后,夹杂一点土音,「庖」音便变成「煲」音了。
宋郁文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或者可以证实王亭之的意见是对是错。然而证据还嫌薄弱,幸而想到《诗经》的「炰鳖脍鲤」,即是「煲水鱼汤、切鲤鱼片」,故以「炰」为「煲」,未算离谱。
又《周礼》有所谓「九祭」,其中即有「炮祭」,炮祭并非似张宗昌求雨,一味向天发炮,而是燔柴之祭,由「燔柴」联想到「煲」,亦无不合。
王亭之谈食
出版日期:一九八七年二月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绝祭,八曰缭祭,九曰共祭。
郑玄注:“炮祭,燔柴也。”
炮祭,读音为pào jì ,汉语词汇,指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
燔柴,读音为fán chái,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为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烧火用的柴。
牺牲,汉语词语,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指为一方利益而舍弃或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张宗昌虽然奇葩,但找对了老大(张作霖),所以官做得很大,不仅当过军长,还当过山东省的省长。主政山东期间,张宗昌横征暴敛,坏事做绝。有一年,山东大旱,庄稼眼看就要干死了,百姓们便请张宗昌到龙王庙主持求雨。
张宗昌到了龙王庙,既不烧香,也不跪拜,而是直接走到龙王神像前,上去就扇了龙王两个耳光,口中骂道:“奶奶的熊的,你个老龙王还不下雨,想害死俺们山东百姓啊!”说完扬长而去,留下众人目瞪口呆。
张宗昌本以为龙王会被他打怕了,会立刻下雨,但第二天仍是晴空万里,于是张宗昌使出了他的第二招。张宗昌先写了一首《求雨》诗,作为对龙王以及玉皇大帝的的正式宣战,全诗如下:“
玉皇爷爷也姓张,为啥为难俺宗昌?
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皇庙,
再用大炮轰你娘。”
随后,张宗昌真的下令炮兵团在济南千佛山架起了19门山炮,并填装了实弹,对着天上连连轰击,算是给玉皇大帝和龙王的警告。
张宗昌此举可谓十分可笑,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竟然还真的收获了“奇效”,没出三天,果真下起了倾盆大雨,山东旱情解除。
宋郁文(1917年-1985年8月10日),名湘,中国广东鹤山人,1917年生于广州。
1933年入广州《共和报》,历任校对、采访、编辑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兼主编《铁血画报》,又参加第四战区政治部摄影大队。后兼《大公报》广州分馆记者。
1938年10月,转任香港《大公报》战地记者。旋返粤北曲江,历任《大光报》编辑、采访主任、编辑主任、总编辑各职,并创办《风采楼》小报。1941年任《大光报》粤南版副主任兼总经理,又创办《立言报》,后升总编辑,先后兼办《西南日报》、《前锋报》。抗战胜利后,兼办《天行报》、《原子能》杂志。1949年10月,任《星暹日报》、《星泰晚报》编辑。1952年任香港《成报》编辑兼主笔,后兼珠海书院编辑学教授、树仁学院文科教授、信义宗书院新闻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部新闻标题学讲师、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新闻文凭班讲师。1966年10月,任中华学术院诗学研究所委员。
1969年任香港电台第五台晚间节目《咬文嚼字》主持人。1978年10月,任《名流》月刊总编辑。1985年8月10日病逝。终年68岁。著有《三国杂谈》、《杜甫诗话》、《唐诗戏讲》、《俗语拾趣》、《广州常用语僻字》等。
缹,拼音为fǒu,汉字,是煮的意思。
炰,拼音:páo,是一个汉字词语,从火从包,释义为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