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三千年
广府人吃粥的文化,可谓无外人能比。这应该是晋末大移民时期,由中原人士带来的饮食文化,盖中国人吃粥的历史有三千年,是故魏晋时代的中原人士便极其讲究食粥。
约三千年前,其时还是甲骨文时代,那时的「粥」字,相当于「鬻」字。 「鬲」是煑粥的器皿,在鬲之上有「米」,煑时反覆波动,那便是米旁的两个「弓」形。所以这个「鬻」字真的十分象形。
根据目前出土的陶鬲来看,由于鬲的体积甚小,因此估计,当日吃粥是一人一鬲,即煑即食,不似今日广府人之煲粥,一大「人仔煲」,然后一人一碗分食。
亦有人估计,鬲是林猎氏族的食具。整族人出去分头行猎,随身带一个鬲,带少量的野米(当时叫做「秜」),于行猎处有水源时,便可以用鬲来煑粥。
亦不单是煑粥,此中还有一些食制的变化。米多水少,煮成稠粥叫做「饘」(音毡);若水多米少,煑成稀粥就叫做「糜」。当煮粥时,煑到一半,便把一部份粥水隔出来存储,这些粥水就叫做「浆」,那的确是行猎者最好的饮品,既解渴,又解饥。
在冬天行猎,还可以将饘冷冻,再用刀切块来吃,这相信是人类最雏型的米糕。
据《汲冡周书》说,粥是黄帝发明的,凡六谷皆可以为粥。此所谓「六谷」,是连豆类也算进去。这样说起来,今日的红豆沙、绿豆沙,便应该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只是当时一定并非甜食,因为黄帝时代有盐没有糖。
还可以一谈两个跟吃粥有关的字。 「即」字,在甲骨文「㝃」旁即是鬲的形象,「卩」旁是人坐在鬲旁边就食;「既」字,那个「旡」旁,是人吃完粥,离鬲而去。因此「即食」便是来食的意思,「既食」便是食罢。这一定是以粥为主食,然后才有这样的文字诞生。
所以远古时代吃饭应该是很奢侈的事,《诗经》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即是吃饭,有资格吃饭的人,唯有大人先生这一类「君子」。君子吃老百姓的饭却不替老百姓做好事,老百姓便用这首民歌来讽剌他们。不过由此可知,吃饭不做好事的公务员,在周代已经先有典范,可谓源远流长,所以虽「素餐」(白吃饭)也实在不必脸红。
周代人以粥为主食,还有文献可以作证。 《礼记‧问丧篇》说,父母亲死,孝子三日不得举火,然则他们何以为食呢?由邻里送糜粥给孝子作为饮食。
送给孝子的是糜,因为孝子还要依赖它作为饮品,是故便只能是粥水。
当时不以为粥水不堪果腹,反之,还以之为养老之食。还是那本《礼记》,在〈养老篇〉便说:「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那是认为稀粥对老人更加适宜了。
所以后来便有许多养生的粥品出现了。到了宋代,陆游且有《食粥诗》云──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高寿,九十余岁始逝世,这或许真的是食粥的功效。诗中的宛丘,指宛丘张来,他写有一篇《粥记》,劝人每日食粥,其言曰──
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便起作用),所补不细。
这真的是价廉物美的补品,是故陆游翁才称之「平易法」焉。
所以广府人用粥做早餐,实在是很卫生的食制,此则相信为南宋中原人士带来的饮食文化。不过广府人的早餐,已非以白粥为主,肉丸粥、及第粥、鱼片粥,生滚而食,虽或不及白粥之养生,但却真的是粥的美食。
若说到养生,那就要一谈清代曹庭栋的「粥谱」了。他写了一本《老老恒言》,粥谱是其中的一篇。曹氏善于养生,活至九十余岁,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可谓尽见太平盛世,真人瑞也。
他的粥谱,录粥的食制一百种,分上、中、下品,其「杏仁粥」即今广府人的古仁糊、「芝麻粥」即「芝麻糊」,是皆列为上品。这真的是广府饮食文化足以自豪的事。
如今只一谈他的「茗粥」。
毛文锡《茶谱》云:早采为茶,晚采为茗。
茗粥即是用秋茶泡水,然后用茶来煑粥,此粥甚益肠胃,甚至可治痢疾。
王亭之煑茗粥,用「秋茶铁观音二0一」(这样的茶名真攞命!)不浓泡,仅泡三十秒钟为度,尽两壶茶,八泡而止,已经是够煑粥。食时不用糖盐等调味,空腹食之,即觉茶香溢于舌本,此即是仿效曹老人的食制。
战国策杂志 2003年
铁观音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不同,分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和冬茶,“春水秋香”指的就是春茶和秋茶,春茶注重茶水的口感,秋茶注重香气,各有特色。但是就茶质来说,秋茶是一年之中最好的。
铁观音秋茶差不多在9.10月份,但9月份上市的是早秋茶,10月份才会正式的大规模上市!!
秋茶采摘天气是最佳的,秋高气爽,因此,好茶倍出,同样的工序,对春茶来说,秋茶制作出好茶就容易得多了,加上秋茶以后即进入冬天,气温对茶叶较为适宜,不容易变质。
寒露之后的茶叶,味道更香,茶水喝起来比较顺滑。茶叶跟季节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些气候比较适合茶叶的发酵,最后形成自然香。
茗粥(茶粥)
枸杞黑芝麻粥
杏仁粥
米糕
陶鬲(táo lì),中国古代陶制炊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中国商周时期继续流行。其形状多为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
中国历史上的9次大移民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湖广填四川。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