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得食猪油包
王亭之周末落中环,午茶于陆羽。赫然发现,点心单中居然有「奶皮猪油包」,为之大喜,立即圈下这款点心。
喜食猪油包,乃童年时的习惯。那时候饮茶,有两种饱必食,一种是「鸡球大包」,一种是「猪油包」。记忆中此两款包皆甚为抢手,蒸笼一出厨房,立即为茶客抢清。
「鸡球大包」的好处是可以当饭食,因为那时候上茶楼饮中午茶的人,不会另叫小菜,求其三两碟点心充饥就算。一个「鸡球大包」可以抵一碗叉烧饭,而美味则过之,自然抢手不堪。
至于「猪油包」之受欢迎,则在于那时候的人讲究油水,故此款点心乃甚为适合。
讲究的「猪油包」,用牛奶蛋白搓皮,糖腌肥猪肉作馅,曩年广州西关的陆羽居,文德路口的云来阁皆能精制,入口甘香而滑,尤其是那些糖腌肥猪肉,清甜而不腻,乃一时之妙制也。
那天吃到猪油包,则嫌肥猪肉略少,这或者是适应时代的缘故。现时的人,愈老愈怕死,所以就研究饮食卫生矣。大概香港老年人的心脏多不健全,于是乎便闻「胆固醇」而变色,一律怕油怕肥,其实是怕塞血管。
所以犹敢食猪油包者,除了王亭之,十人之中恐怕没有三个。陈大炎乃肥佬也,居然敢出此款点心,真乃凤毛麟角,亦王亭之知己也。
猪油包若加炒榄仁碎作馅,更为香口,不过亦更加犯时人之忌,因为讲究饮食卫生者,闻果仁例必变色,除了杏仁,连合桃都不敢食,王亭之认为他们少了许多口福。
前两年亦有人制过猪油包,改用冬蓉作馅,只加一两粒糖腌的肥肉,吃之颇有新意,但却嫌它太过瘦物,倘能用猪油搓皮则可补救,然而却失去忌猪油之意。
王亭之谈食
出版日期:一九八七年二月
1930年代广州太平南与一德路交界的陆羽居茶楼
香港中环陆羽茶室
奶皮豬油包
鸡球大包